
7月4日,商务部对欧盟白兰地反倾销调查的终裁结果公布:裁定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存在倾销,最终裁定中认定的倾销幅度为27.7%-34.9%。
这一裁定为这场持续18个月的欧盟白兰地反倾销调查案件画上句号。
毫无疑问,这一裁定对长期主导中国高端市场的欧盟白兰地品牌,将构成直接冲击,欧盟白兰地在中国市场将迎来价格高企与市场收缩的双重挑战。
2024年1月5日,中国商务部应国内产业申请,对欧盟白兰地启动反倾销调查;8月29日,初步裁定欧盟白兰地存在倾销,倾销幅度在30.6%-39%之间,并认定其对中国产业构成实质损害威胁;10月11日,中方对欧盟白兰地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,进口商需缴纳30.6%-39%的保证金。
法国作为白兰地的主要生产国首当其冲。叠加今年1月进口关税从5%上调至10%,欧盟白兰地综合税率进一步提升,终端提价压力加剧。
过去一年半时间里,以法国为主的欧盟白兰地在中国市场成本激增,竞争力削弱,销量持续承压。
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4年1-12月法国白兰地进口量下跌20.47%,进口额同比下跌48.85%;从最近的2025年1-4月数据来看,进口量同比下降71.38%;进口额同比下降82.60%,跌幅惊人。
长期来看,以法国为主的欧盟白兰地在中国市场占比大概率将进一步萎缩。对长期被进口品牌压制的国产白兰地来说,这无疑是一次实现突围的结构性机遇。
一方面,进口白兰地将释放出广阔的市场空间,张裕等国产白兰地品牌有机会快速抢占广东、福建等传统洋酒消费市场。
另一方面,国产白兰地也应当借此机会加快技术升级和标准建设,加速线上线下渠道渗透,进一步扩大二三线市场增量。
从当前国产白兰地产量和市场占有率来看,或许尚不足以吃下进口白兰地腾出的市场空缺。这也意味着,包括威士忌在内的烈酒市场也将迎来多元化竞争与替代品崛起。
2023年,国产威士忌产量首次超过进口量。目前国内50余家威士忌酒厂正在逐步形成云南、浙江、四川、福建等产业集群,尤其是烈酒年轻消费者对洋酒中低端价位段的偏好,将加速这一替代进程。
机会降临,国产烈酒在加紧赶超的同时,也应看到与进口品牌的差距。
尽管国产白兰地在中低端市场扩张迅速,但500元以上高端市场仍大量被轩尼诗、人头马等品牌垄断,张裕高端产品占比依然较低。品牌认知差距短期难以弥合,文化溢价仍是国际品牌护城河。
长期来看,欧盟白兰地的高税时代已不可逆转,将推动烈酒市场从 “洋酒主导” 向 “多元竞争” 转型。
但也应当认识到,国产品牌的崛起仍需跨越技术沉淀与品牌认知的鸿沟。有观点认为,未来一段时间,国内烈酒市场将形成“高端进口坚守溢价、中端国产加速替代、低端市场多元混战”的格局。
能否深耕本土化创新,构建完善供应链,拥抱消费趋势、提升品牌影响力,或许将成为烈酒市场参与者掌握未来的关键。